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

来源:地学前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把思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应坚持以本为本,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分离,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1]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2],使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有效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每个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推进,并非单纯增设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也不是新增几项实践活动,而是把时代需要的价值观渗透并融合进所有课程,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隐性地向学生灌输时代价值观与正确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润。地学专业最大的特点是野外实践,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师生同行、同吃、同住、同学、同研,彼此相互加深了解,建立信任,最易解决教育过程中亲和力和感染力不足的问题。成功的野外教学有助于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培养,当学生在野外教学中充满积极的情绪,可更大表现出自我效能,对成功有更高的期望值[1]。教师在野外教学中身体力行,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踏实实现远大理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基于多年的野外地学教学实践,结合思政教育核心和内在机理分析,探讨地学野外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

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地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1.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与方向性的问题[6]。我国高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以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1]。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更多理想坚定、信念崇高、不畏艰苦、勇于奉献、善于创新的青年人,积极投身于我国地质资源勘探、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领域,因而对高校地学学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学源于在野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规律的总结,地学工作往往面临复杂艰苦的野外环境,未来地学教育会成为大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部分,并且成为最有吸引力最崇高的教育[6]。因此,实践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 为“双一流”建设夯实基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新时代地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课程思政尤为必要。面临纷杂的国际舆论观点,高校地学专业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坚定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既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判断的能力,也能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以及优良的校风学风形成,从而促进地学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研究发展,促进我国地学研究跻身国际前列。高校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一方面为国家输送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一方面为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打好思想政治基础。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qikandaodu/2020/1109/384.html



上一篇:“双一流”建设与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南京大学
下一篇:强地学基础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

地学前缘投稿 | 地学前缘编辑部| 地学前缘版面费 | 地学前缘论文发表 | 地学前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学前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