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PNAS: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深部探测研究取得

来源:地学前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地质科学院 史大年等 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地震成像成功揭示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创造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神奇过程。该项 成果已 于2020年9月21日在线 发表

中国地质科学院 史大年等 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地震成像成功揭示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创造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神奇过程。该项 成果已 于2020年9月21日在线 发表 于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PNAS。

大陆碰撞及演化过程是当今世界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深部探测则是揭示碰撞和演化过程的有效手段。自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已先后在藏南布设了数百个天然地震探测台站,利用其中159个 沿 东西向 剖面 密集分布的地震台站,研究者获得了 2条 近 1000 -km长、横切印度与欧亚碰撞带前缘的长剖面 , 揭示了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结构、 喜马拉雅深地震活动成因和 控制藏南裂谷带形成的印度下地壳拆沉过程。

该项研究为平息目前国际上关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带结构的激烈争论做出了贡献。印度与欧亚 碰撞带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仍在活动的陆陆碰撞带,碰撞过程导致了如 2015年造成大约 90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的 尼泊尔Gorkha 大地震。新地震图像揭示了受喜马拉雅山脉弯曲形状控制的碰撞带结构变化、印度板块在青藏高原下面的消减方式和藏南深地震活动的成因。观测结果表明在碰撞带内同时发生着“底垫(underplating)”和“拆沉(foundering)”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深部地质过程。

“受自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往的多数研究要么剖面长度不够难窥碰撞带全貌,要么分辨精度不够难以揭示碰撞过程细节”,史大年研究员介绍道 , “从真正意义上,我们这是首次获得了沿走向方向上能反映碰撞带结构变化的比较完整 、 可信的图像”。

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造就了目前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该碰撞过程开始于大约57个百万年之前,只有非常短暂的地质历史。不同的研究者对高原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形成了两大对立的观点:认为印度和西藏地壳与岩石圈以接近塑性流动的方式缩短,或认为印度地壳以接近刚性板块的方式插入到了整个青藏高原的下面。

因为藏南裂谷南北走向,道路也南北走向,所以过去地震剖面基本上也南北向布设。

“我们 过去 把从东到西的一切地质作用均按一个单一的俯冲/底侵过程来处理,因为过去地震仪就布设在这些相当特殊的地质部位,所以,我们的认识常被这些特殊部位的研究成果所误导”,论文的合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地球物理学教授Simon Klemperer说道。

新的东西向长剖面揭示了受喜马拉雅弧形弯曲影响,印度下地壳的破损及撕裂状态。

“我们看到的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细节”,论文共同作者、地科院副院长吴珍汉研究员说道。“研究人员没有顺着裂谷,而是翻山越岭地沿东西向剖面布设密集地震台站、采集地震数据,为该项研究成果的取得付出了英雄般的努力”,论文的共同作者、著名的青藏高原研究专家赵文津院士补充道。

碰撞带内的 地壳增厚与减薄

随着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印度岩石圈地幔(板块中最硬的部分)正向北插到了藏南下面。成像结果显示,与此同时,在藏南两个地表裂谷带( 桑日 裂谷和申扎裂谷)下面,印度板块的一小部分正从印度板块断离,印度板块出现破损或撕裂状态。成像结果显示的板块破损或撕裂位置对理解像尼泊 尔 Gorkha这样 大地 震能扩展多远至关重要。

“这些断层之间的迁移和跳跃,对地震预测非常重要,但它们的规模通常未知,常在地震发生后才会知道”,史大年研究员说道。

一个不同寻常之处是藏南常发生深度大于60km的深源地震。利用成像结果,研究者发现了这些深源地震与板块破损之间存在空间上的联系。

“印度的一部分下地壳已经发生拆沉(脱落),我们称之为“去雹”作用 ( de-blob bing) ”,史大年研究员补充道,“现在我们知道它不仅仅发生拆沉,而且会触发地震。我们认为是这些深源地震最终导致了板块破损并产生撕裂”。

该项研究也解释了为什么碰撞带内卫星重力强度会发生变化。研究者依据地震成像和卫星重力模拟结果提出印度下地壳处于重力稳定状态(密度大约3.05 g/cm3,略小于 3.3 g/cm3的正常地幔密度)和化学亚稳定状态(大约 30%榴辉岩化),由于缺水阻止了榴辉岩化作用的进一步发展,但在裂谷带下方,沿裂谷上升的地幔流体及挥发分导致亚稳定状态的印度克拉通(镁铁质)下地壳发生迅速的榴辉岩化,从而失去重力稳定性(100 %榴辉岩化密度大约为 3.45 g/cm3),发生拆沉并触发深源地震。拆沉也导致了软流圈地幔物质的上涌。印度下地壳拆沉解释了碰撞带内观测到的、长期困扰地质学家的物质不平衡现象。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zonghexinwen/2021/0210/403.html



上一篇:华北克拉通形成与破坏野外地质实习指南
下一篇:龙宫果真有龙!安顺市龙宫镇发现古生物化石群

地学前缘投稿 | 地学前缘编辑部| 地学前缘版面费 | 地学前缘论文发表 | 地学前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学前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