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96岁的中国地学专家冯增昭:“号脉”山川,研究

来源:地学前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后来他当了老师,带着学生在冀东、鲁南搞综合地质考察,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冯增昭年过花甲后,依然不顾腰伤,带着学生跋涉山间。 现年96岁的冯增昭是定量

后来他当了老师,带着学生在冀东、鲁南搞综合地质考察,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冯增昭年过花甲后,依然不顾腰伤,带着学生跋涉山间。

现年96岁的冯增昭是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古地理学是人类跨越时空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特征的探究与追寻,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指南”。在冯增昭看来,中国人常说的沧海桑田——研究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变迁,就是古地理学的魅力所在。而他就是那个“号脉”山川、研究“沧海桑田”的人。

“他常说‘要求其高,得乎其中;要求其中,得乎其下',所以对学生一向很严格。”金振奎告诉记者,冯增昭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分成了上午、中午和晚上三个单元,上午8:00-11:30、下午2:00-5:30、晚上7:30-10:00,他要求学生也这样做,“每到晚上,整个实验小楼就先生和我们的办公室灯火辉煌。周一到周末,每天都是这样。要出去的话,就要请假,冯老师也会批。”

20世纪50年代初,冯增昭曾身负重任前往山西采集标本。他一头扎进大山,在石头的“海洋”里披沙拣金。短短两个月,他采集岩石标本近两吨,而今保存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矿物实验室里的诸多珍贵化石,都是冯增昭一包包背回来的。

对于一名地质学生,学会画各种各样的等值线图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1983年在内蒙古野外勘察时,冯增昭写道:“花甲欠三愧老言,十四省市步履遍。再赐十年风华茂,第三里程谱新篇。”

可以说,这栋灰色的实验小楼里,凝结了冯增昭半生心血。

“八小时出不了编辑家”,冯增昭会督促同事们业余时间也别忘学习,要多写文章、多进步;有同事生孩子,他会说,自己不方便去看,叮嘱编辑部组织人去探望;恩师杨遵仪百岁寿辰时,由于不便走动,冯增昭会拜托郑秀娟等人前去探望;故人去世,但凡能走动,冯增昭都会亲自去送最后一程……

坐在13亿年前的“海滩”上现场审稿

不大的办公室里,靠墙放着七组书柜和三张桌子,其中两张拼成了一个大桌子。三张书桌上一摞摞稿件、书籍连成一片,远看就像起起伏伏的“山脉”,只留下冯增昭伏身前的一小块“平原”。冯增昭就在这块“平原”地带,为无数《古地理学报》的投稿者看稿、改稿。

“创业未半,年已八旬,三里未终,李桃尚丰……前沿阵地,不可丢失,有志来兮,大旗高举。”在《冯增昭文集》自序中,冯增昭用一首256字的“小诗”描述了自己半生的学术追求。

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是冯增昭“游说”来的。1999年创办的《古地理学报》中文版是冯增昭硬着头皮熬出来,英文版同样历经波折,在2012年终于面世;国际古地理学会也是冯增昭发起筹建并坚持了近十年,不久前才成立。

冯增昭的不懈努力有了结果:2002年,《古地理学报》创刊第4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创刊第9年,《古地理学报》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2008年,创刊第10年,《古地理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名录。

冯增昭曾在这一期的刊首语中回忆了此次突然“现场审稿”的来龙去脉:他在阅读即将刊出的这些古地震来稿时,苏德辰和孙爱萍的文章,尤其是该文的精美照片、细致说理以及这些变形构造与雾迷山组沉积时期古地震的有机联系,深深地打动了他。与此同时,冯增昭也发现了文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岩石的确切定名问题等。

1945年,冯增昭考入东北大学地理系。已经在东北大学学习了两年地理的他,受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地质学家影响,改学地质,并于1947年重新高考,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转入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任教至今。

如今,冯增昭已桃李满天下,其学生中涌现出了众多院士、多位著名学者、各类教学名师。2006年,在《冯增昭文集》自序中,冯增昭用一首短诗描述了自己看到学生成才的心情,“弟子成才,胜于著译,竞为国用,堪慰吾心。”

2011年9月3日,冯增昭(前排身穿蓝色衬衫者)等人为《古地理学报》的一篇文章野外审稿。图/郑秀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这位曾经“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了中国大地”的地学专家,心仍在山野之间。

在刊首语里,他说道,“总的来看,苏德辰研究员的文章,除个别的岩石命名外,我都同意,而且十分赞赏。这确是一篇难得的、图文并茂的、与区域大断层有联系的、即与古地震有联系的好文章。”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zonghexinwen/2022/1009/596.html



上一篇:刘嘉麒:地学旅游为桂林旅游业态提供新模式
下一篇:地学前缘论文发表网(地学前缘审稿周期)

地学前缘投稿 | 地学前缘编辑部| 地学前缘版面费 | 地学前缘论文发表 | 地学前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学前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